当前位置:首页 > 商业 > 正文

中信金融资产净利润创六年来最好水平 董事长刘正均谈五个“质的变化”

  • 商业
  • 2025-04-01 17:30:03
  • 6
  • 更新:2025-04-01 17:30:03

 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

  近日,中信金融资产发布2024年度业绩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中信金融资产全年实现收入总额1127.66亿元,较上年同比增长60%。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实现5.4倍增长,全年平均股权回报率跃升14.8个百分点至18.4%,基本每股收益0.11元,三项指标均创六年来新高。

  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,中信金融资产董事长刘正均介绍,2024年中信金融资产在盈利能力、资产结构、资产质量、品牌形象和队伍面貌五方面都实现质的变化。中信金融资产副总裁赵晶晶介绍,中信金融资产2024年业绩呈现出“双升、双优、双降”三方面亮点。一是收入、利润实现“双升”;二是业务结构、资产质量实现“双优”;三是业务费用、管理费用实现“双降”。

 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是中信金融资产的核心业务,也是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。年报数据显示,中信金融资产的主业核心优势持续巩固。根据业绩报告,2024年,中信金融资产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收入906.71亿元,占总收入的84.4%;不良资产分部资产为8331.85亿元,占总资产86.7%;不良资产分部收入和资产占比超三分之二。

  五个“质的变化”

  近年来,中信金融资产多次强调改革的重要性,推行多项措施深化改革,大力推动主业回归转型,探索业务模式创新,持续加强化险瘦身。2024年业绩的大幅增长,一定程度上说明改革红利已经转化成发展实效。业绩会上,刘正均谈到了中信金融资产的五个“质的变化”。

  一是盈利能力实现质的变化。2024年中信金融资产实现收入1127.66亿元,较上年增长60%;实现归母净利润96.18亿元,是上年的5.4倍,创六年来历史最好水平。

  二是资产结构实现质的变化。资产总额稳步上升,合并资产总额9843亿,较上年末增加162亿。资产配置继续向主业集中,完成6家金融子公司股权转让,瘦身健体成效显著。截至2024年末不良资产经营分部资产占比86.7%,较2022年初提升34.8个百分点。

  三是资产质量实现质的变化。不良资产余额较年初下降30%,全年计提减估值928亿元,存量风险化解力度持续加大,资产质量大幅改善。母公司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实现翻番,高于监管要求,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。

  四是品牌形象实现质的变化。公司市值2024年增长62.5%,跑赢同期恒生金融指数42个百分点,年末市值较2022年11月历史低点增长197%。今年以来股价持续攀升,入选香港恒生指数公司7项主要指数,投资吸引力持续增强。

中信金融资产净利润创六年来最好水平 董事长刘正均谈五个“质的变化”

  五是队伍面貌实现质的变化。中信金融资产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力度,“80后”中层管理人员占比较加入中信时提升15个百分点,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才脱颖而出,队伍面貌焕然一新。

  区域及行业布局优化

  业绩会上,赵晶晶在介绍2024年度经营业绩及财务情况时表示,得益于积极把握市场机遇,加快主业转型升级,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和行业布局,中信金融资产交出了6年来最好成绩单,呈现出“双升、双优、双降”的业绩亮点,即收入、利润实现“双升”;业务结构、资产质量实现“双优”;业务费用、管理费用实现“双降”。

  在业务结构方面,赵晶晶介绍,中信金融资产持续深耕主业,2024年新增主业投放1661亿元,是上年的1.2倍,位居行业首位。在新增投放中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占比80%。

  年报数据显示,中信金融资产在区域及行业布局优化。据披露,2024年该公司服务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需要,聚焦重点领域,立足自身功能定位,强化项目研究判断能力、深挖不良资产潜在价值,优化资产投向的区域、行业布局,收购处置类资产余额中来源于长三角、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重点区域资产规模占比提升约0.8个百分点。新增投放聚焦央国企资产盘活、实体企业纾困等重点领域。

  在业务费用、管理费用上,赵晶晶介绍,中信金融资产强化精益管理,在业务拓展大幅增加、收入利润大幅提升的情况下,业务费用和管理费用持续压缩。2024年业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比下降7.2%,佣金及手续费支出同比下降57.2%,降本增效成效明显。

  2025年是中信金融资产实现“三年质效显著提升”战略目标,同时向“成为行业标杆”进军的关键一年。赵晶晶展望,中信金融资产将按照“优资产、增收入、抓回现、压不良、促改革、练内功”18字经营工作要求,推动经营业绩再上新台阶。具体包括四个方面,一是增强盈利能力,二是提升主业能力,三是加强风险管理,四是深化改革赋能。

  主业培育发展新动能

  2024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出台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业务管理办法》,标志着不良资产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新规拓展了不良资产收购范围,增加了处置手段,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。

  根据业绩报告,2024年,中信金融资产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收入906.71亿元,占总收入的84.4%;不良资产分部资产为8331.85亿元,占总资产86.7%;不良资产分部收入和资产占比超三分之二。

  副总裁陈鹏君谈到,从总体上看,中信金融资产的不良资产经营主业呈现出三个特点:一个是“稳”,稳的基础不断夯实,收入同比增长35.4%;一个是“进”,进的态势愈发明显,新增投放规模超千亿元,而且储备项目超过千亿元,发展后劲足、空间大;一个是“优”,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见效落地。从结构上看,中信金融资产在坚守主阵地的同时打造新模式,并培育发展新动能。

  在坚守主阵地上,中信金融资产坚决扛起、充分发挥不良资产国家队、主力军作用。一方面处置业务收购规模行业领先,另一方面,不断深化不良资产处置的理念和认知,充分运用“投行+投资”思维,挖掘、修复和赋能不良资产的处置价值。

  在打造新模式上,中信金融资产以客户需求为导向,不断培育重组业务新打法,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。一是丰富问题企业化险脱困模式。综合运用债务重组、破产重整、并购重组、产业整合等“金融+产业”、“债权+股权”、“共益债+重整投资”等手段,设计个性化救助方案,帮助企业走出困境。二是打通存量资产盘活全周期服务。从方案咨询、资产整理到盘活重整,有效支持企业优化资产结构,提升盈利能力;三是打造地产协同纾困化险模式。

  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方面,陈鹏君介绍,该公司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,聚焦特殊机遇投资,综合运用市场化债转股、重组、纾困等手段,服务实体企业降负债、产业整合、并购重组、主辅剥离等业务需求,全力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。截至2024年末,公司股权资产占比较上年大幅增长,资产的效益性大幅提升,已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和市场竞争优势。

  集团综合性优势为主业提供拓展空间

  中信金融资产已加入中信集团三年,成为中信集团重要的金融板块。如何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也是市场关注的话题。业绩会上,总裁李子民对这一话题做出了回应。

  李子民首先表示,中信集团独有的综合性优势为公司的主业提供了更多拓展空间,用一个词概括,就是“场景”。中信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跨国性集团,具有显著的综合优势和品牌影响力,中信集团的产业布局覆盖各行业、各区域。每一个局部都是一个“小世界”,每一个“舞台”都能提供给中信金融资产去“表演”。李子民透露,仅2024年,中信金融资产与其他兄弟单位协同的项目就有116个,协同成果丰硕,已成为公司“一三五”战略的“助推器”。

  第二点是资源禀赋。李子民表示,在业务协同上,中信金融资产不仅是受益者,还是贡献者,并且可以创造出更多新功能。中信金融资产作为集团金融版块“最后一块拼图”,发挥着自身逆周期救助性的功能,走出了一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综合性企业集团有效协同的新路子,已经在银行托管、服务信托、证券委外投资、盘活存量、协同化险等等方面,擦亮了中信特色业务协同品牌。

  李子民表示,展望未来,依托集团开放共享的协同体系、庞大的客户资源、全球的产业布局、丰富的场景优势,中信金融资产的业务协同还有更大拓展空间。

有话要说...